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健康知识

摆脱失眠,最好就是顺其自然

来源:大理日报 作者: 发布日期:2018-04-16 点击:

 

□ 州二院主任医师 陈福新

刚刚人到中年的莉莉一到夜里就发愁:人都困得不行了,可一躺到床上睡意就消失得无影无踪,有时眼睁睁熬到天亮。这日复一日的折磨,使她对失眠有着莫大的恐惧和痛苦体验。

其实,类似莉莉这样的病人在现实生活中并非罕见,每当夜幕降临时,他们就会无意识、不由自主地进入担忧恐惧失眠的程序,总是希望自己能够尽快入睡,担心自己会不会失眠,会不会影响健康等,这种为不可预知的未来的担忧,对自己的期望值很高,却永远没法得到满足,就会产生焦虑不安的心理,我们称之为预期焦虑。然而,尽管他们早早躺下,紧闭双眼,但脑子却在一刻不停地胡思乱想,这些想法都是负面的,自然扰乱了睡眠,导致了失眠;另一方面,失眠使他们白天感受着人困马乏、效率低下,失眠的痛苦又强化了对睡眠的期待与对失眠的恐惧。如此恶性循环,使病情由轻至重。

仔细问诊我们会发现,这类病人失眠多是事出有因,如矛盾摩擦,亲人出事,自身健康出点小问题等。他们为此生气上火,悲痛,影响睡眠后仍窝在心里,未能及时疏导化解。病人的个性特征多为惆怅型、敏感型,表现为多虑、多愁、多疑,听风是雨,夸张放大。他们对失眠十分畏惧,病人的口头禅是昨晚又没睡着”“我好长时间没有睡着了”“我几天都没有闭眼了”……情况真如病人所述,连续多少天不睡,或每天只睡个把小时吗?从调查看,许多病人家属反映,某某时段听到病人打鼾声,可等起床后,病人却不承认。这种似睡非睡,临床上称之为缺乏睡眠感,是睡眠质量差,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失眠。这种状况,仍能使机体得到一定休整。由此可见,比起失眠来,这种病态心理才是真正的隐患。

由于紧张恐惧,悲观失望,影响到病人的神经内分泌系统,他们会出现不同的躯体症状,如:头昏头痛,心慌胸闷,肠胃不适,发凉发热等,或生理指标轻度异常。他们误以为患了脑供血不足、高血压病、颈椎病、心脏病、胃病、甲亢、更年期综合征等,认为这些病与失眠有关,反复和扩大检查范围,其结果,进一步加重了心理应激,致使内分泌持续失调,躯体和睡眠障碍有增无减,病情反而变得扑朔迷离。

这类人对待睡眠常有一些错误的认识,并因此会产生对失眠的焦虑和恐惧。比如认为每天晚上必须睡足8小时以上;错误地夸大自己失眠的严重程度,甚至认为自己整夜没合眼,一点儿没睡着;认为睡得时间长,就是睡得好,身体就百病不侵,睡的时间不长就是睡得不好,身体上易出各种毛病等,这种对睡眠的错误认知,增加了睡眠的压力,容易引起失眠。

其实,他们患的是一种因害怕失眠而失眠的恐惧症。本来,睡眠是人身体的自然反应,困了就想睡觉,不要人为地去控制它,越让自己别想了,自己就越发胡思乱想,停不下来,最好的办法就是顺其自然,既然无法入睡,不妨起床,等到瞌睡袭来又去睡,而且即便整夜没有入眠,最好还是按时起床,不要恋床,或者卧床养神,只有摆脱对失眠的恐惧,方能恢复正常的睡眠。